问题描述:
阅读下面的宋词,完成问题。
茶 瓶 儿
宋•李元膺
去年相逢深院宇,海棠下、曾歌《金缕》①.歌罢花如雨。翠罗衫上,点点红无数。
今岁重寻携手处,空物是人非春暮。回首青门②路。乱红飞絮,相逐东风去。【注】:①《金缕》即《金缕衣》,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。②青门:古长安城门名。
(1)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?请结合诗句分析。
(2)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。
问题:
问题描述:
阅读下面的宋词,完成问题。
茶 瓶 儿
宋•李元膺
去年相逢深院宇,海棠下、曾歌《金缕》①.歌罢花如雨。翠罗衫上,点点红无数。
今岁重寻携手处,空物是人非春暮。回首青门②路。乱红飞絮,相逐东风去。【注】:①《金缕》即《金缕衣》,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。②青门:古长安城门名。
(1)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?请结合诗句分析。
(2)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。
马菲回答:
(1)分析人物形象,需结合具体诗句.“翠罗衫上,点点红无数”,以美景烘托形象的美好;“曾歌《金缕》.歌罢花如雨”写出其善歌.
(2)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,作答时先指出手法,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,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.题干中已经指明手法是虚实结合,从全词看,上片是虚写,写去年的情景;下片是实写,写眼前景物,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,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
答案:
(1)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(2分).春深时节,海棠花下,女子轻歌慢吟,曲调柔美,歌罢落红点点,点缀在翠衣上(2分).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(1分).(补充说明:形象特点答“善歌”1分,娴静、妩媚、沉静、娴雅、柔美、静美等意思相近的词均可得1分)
(2)①上片是虚写(1分).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,词人遇到了女子,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,与海棠花融为一体,美丽非凡(1分).②下片是实写(1分).词人写眼前景物,感叹物是人非,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,红英乱落,飞絮满天,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(1分).③本词虚实结合(1分),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(1分).(分析语句意思相近即可)
赏析:
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“人面桃花”的故事.虽为悼亡词,但含蓄不露,不加点破,更见风致.
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,深幽清寂的庭院中,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.正值春深似海,海棠花开,姿影绰约.那位女子花下,浅吟低唱,其风韵体态,与海棠花融为一体,艳丽非凡.《金缕衣》,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.
上片意境静中见动,寥寥数语,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.
下片写此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,同是那庭院深处,海棠花下,飞花片片,然而那位脉脉含情,风姿飘逸的佳人却已“人面不知何处去”了.“携手处”即是去年相会的地方,而此时物是人非,美妙的春光只能使词人感到无限怅惘.
接下来,词人将笔轻轻宕开,去写眼前景物.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,红英乱落,飞絮满天,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.这些景物,都大可寻味.落红之飘零,杨花之飞舞,历来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.而且,那“乱红飞絮”,也令人联想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,连同那梦一般温馨的回忆,都随着春光远去了.
这里词人以写景代替了抒情,而情景中,词意含蓄深蕴耐人深味.关于这首词的主旨,历来众说纷纭.《冷斋夜话》说:李元膺丧妻,作《茶瓶儿》词,寻亦卒.盖谓词人虚构了一个传奇般的“人面桃花”式的故事,寄寓了对亡妻的悼念与人去楼空的哀怨.这类传奇虽未必确有其事,但词人真挚深婉之情却是词中真味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