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:

汉字5000年观后感(分集)

更新时间:2024-03-28 17:33:08

问题描述:

汉字5000年观后感(分集)

陈潇涛回答:

  本集是全片的开篇,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,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.

 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,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.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,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.匈奴、突厥、蒙古、党项等民族,朝鲜、日本、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.

 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,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,为基督教文明、伊斯兰文明,提供了对比、认知、借鉴、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.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,例如“民胞物与”、“仁”、“理”等等,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.

  第二集:高天长河

  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.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.

 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,汉字在几千年中,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.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.

  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,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,到皇帝使用的小篆,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,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,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.

  第三集:霞光万道

  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.

  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,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,开始在地域上扩张.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,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.这幅汉字版图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:第一、中华民族追求文化上的优越感远远大于追求政治上的强势,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远大于它的侵略性.当中华文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时候,在她的带动下,她周边的大多数民族也相继进入了自己文化的黄金时代.

  二、中华文明自身越强大,自己就会越宽容.这种态度,无论是对内在历史还是对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.

  第四集:华夏心灵

  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,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,说明中华文明追求“内在超越”的核心特质.

  汉字和西方符号文字本质的不同在于,几乎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由精神价值构成的,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、什么是错的、什么是坏的.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,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、伦理价值的结晶.汉字的字库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库.

  本集把视点集中在形成文字的密集期,再现一些基本的文化理念通过汉字凝固下来的过程.例如“仁”所代表的伦理价值,“理”所象征的宇宙秩序,“法”所涵盖的政治结构等等.

  第五集:翰墨情怀

  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,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、命运,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,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.

  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:一个是象形的特征,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.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、特殊的书法历史,字怎么写的美、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.

  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以发现,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开始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.在此后不同的时代中,汉字书写艺术化的过程经过了相当大的变迁,形成了它的规则和价值判断.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,字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,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.书品直接代表着人品,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在评价南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,直截了当地说:“鄙其人则恶其书.”

  也许正因为如此,几千年来,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,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.

  第六集:天下至宝

  本集通过对毛笔、纸张、印章等汉字书写用具的历史追溯,揭秘汉字与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逻辑关系.

  造纸术和印刷术---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和汉字有关,它们为什么诞生于中国?

  这与汉字在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.我们的祖先在人类的童年阶段,在空间能力上非常弱的时候,就建立了庞大、复杂的政治统治结构,这样的统治需要在空间上传递文字这种权威符号,那么汉字从诞生起就与政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.此后汉字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变,几乎都与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有关.

  第七集:浴火重生

  用汉字面临的变革危机来展示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命运.本集的叙述重点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.

  当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全面碰撞之后,汉字面临与世界交往和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压力.在压力之下,汉字开始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化.

  这个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,以感性表达为特征的汉字不得不服从以逻辑表达为特征的西方文字.我们用西方成熟的逻辑理论和手段改造汉语,建立了新的语法,增加了新的词汇.让语言变得更精确,能够逻辑化地阐述事物.

  第二个方面,汉字在过去的历史里,文字语言和日常语言是脱节的.在面对西方之后,大众的知识化成为社会进步一个基础,书面语必然要和口语相合作,于是,白话文诞生了.白话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又进行了简化改革,目的就是让中国大众识字的成本更低.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,虽然识字的成本没有改变,但是写字的成本已经改变了,文字传播的成本完全改变了.在这种情况下,汉字会出现什么命运,我们将带着这个新问题走完这一集.

  第八集:芳华永驻

  本集的主题是汉字与世界的关系.

  汉字诞生之后,中华文明的内部,尤其是它的政府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和普及.

  鸦片战争前后,随着海路的沟通,西方人跟中国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,商业和传教这两个因素导致了西方世界学习汉字.教士和商人认识汉字这种尝试是单方面的,即便从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之前,中国政府都没有试图承担外国人学习汉字这样一个体制性的责任.“五四运动”之后,民国政府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西方上,它没有能力和意识将汉字向世界推介.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,由于国际意识形态的划分,国家基本上只接受前来中国学习语言的留学生,汉字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.

  另外两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也阻碍了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.首先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,她不希望有人打扰;其次是,在知识、经济和科学技术不对等的背景下,中国可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.

  走到今天,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,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,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,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,而这种双向交流的来临,是中华民族150多年痛苦、革新、改革、挣扎获得的一个果实.

  这个时代来临以后,希望了解中国,希望直接与中国社会交往的人越来越多.因此国家这些年来创办了孔子学院,试图作为一种常态、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义务向世界